日期:2025-05-12 00:02:12 标签:
《雍正王朝》作为一部经典之作,实在无需我再赘言。每次观看都会有不同的体会。随着岁月流转和年龄的增长,同样的剧情,不同的心境和视角,所感悟的东西自然不尽相同,仿佛是“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”的哲理。
不仅如此,观看这部剧还能让我增长不少见识。《雍正王朝》是我接触的第一部清宫历史正剧。在我年轻时,曾对这类充满权谋和宫斗的剧集不屑一顾。记得在看这部剧之前,我甚至连清朝的皇帝名号都未曾熟悉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之间的辈分关系也是一头雾水。通过这部剧,我才逐渐明白清朝一共有十二任皇帝,而康熙是雍正的父亲,雍正又是乾隆的父亲。这些历史知识都是通过这部剧让我领略的。
正如古人所言:“学海无涯,诚不我欺”。除了这些历史知识,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,我还学到了一些满语。曾听人说,今天的社会几乎没有人能说满语了,毕竟实用性较低。即使是满清的末代皇帝溥仪,他都已经连一句满语都不会说了。而我至少能说三句,从这个角度看,我倒是比溥仪还要“优秀”些,哈哈!
在《雍正王朝》中,我学到的第一句满语是“巴图鲁”。“巴图鲁”在满语中意味着勇士,跟蒙古语中的“巴特尔”有同源关系,也被音译为“拔都”,这是满洲的传统封号。从明朝起,女真人便开始使用这一称号,而到清朝时,它成为了奖励战功卓著之人的荣誉,只有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人才能得到这样的封号。例如,大名鼎鼎的鳌拜。 剧中,康熙皇帝曾在一场奖励仪式上赐予弘历这一荣誉。当时,小弘历通过巧妙的言辞迎合了康熙的心意,成功获得了康熙的青睐,康熙甚至心里决定把他作为继承人。这一幕成为了《雍正王朝》中的经典桥段。回顾那段剧情,正是康熙在处理完刑部冤狱案件后,秋季巡狩的时刻到了。古代帝王秋巡冬狩,目的之一就是观察臣子,察觉人心。这一次的狩猎活动,康熙特意要求所有十岁以上的皇子和孙子参加,而弘历刚好符合条件,成了这次狩猎的“主角”。
当时,形势非常微妙。太子胤礽因刑部冤狱一案已遭康熙冷落,几乎被废黜,陷入困境。八皇子胤禩因立下战功而迎来春风得意,甚至获得了康熙的高度赞赏。可就在康熙得知胤禩在背后搞了些不正当的手段后,心里开始对皇位继承产生了怀疑。四皇子胤禛(雍正)则听从了谋士邬思道的建议,表面装病,依旧参加了狩猎。没想到这一番低调举动却让他的儿子弘历赢得了最大的收获。
狩猎结束后,康熙询问大家谁是胜利者,外邦的贵族们纷纷赞扬胤禩的仁慈,认为他抓获的猎物都没有杀死,十分符合“仁君”的形象。康熙虽然面无表情,但内心却极为不悦,觉得自己被胤禩的心机和演技给蒙蔽了。他暗自决定,胤禩已经被从继承人的名单上划除。
就在此时,弘历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与康熙期望相符的反对意见,令康熙心中一震。这不仅让康熙产生了对弘历的兴趣,也令他开始怀疑弘历是否真有才学。而这背后,其实正是邬思道的巧妙布局。他通过观察康熙的为人处世,将这些智慧传授给了弘历,使得弘历能够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。
然而,这场“反对”的背后,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赌博”。若弘历能得到康熙的认可,那么邬思道无疑将成为一位“帝师”,拥有无可限量的权力和地位。如果弘历失败,康熙或许会原谅他,但他未来的政治前景将会黯淡无光。所幸,这一切都被邬思道赌对了,弘历的表现也让雍正顺利接下了皇位。 在接下来的剧情中,我又学到了两个满语词汇:“阿其那”和“塞思黑”。“阿其那”在满语中指的是牲畜,常用来形容猪狗不如的人;而“塞思黑”则是指“讨厌鬼”,在满语中属于恶毒的侮辱性词汇。让人印象深刻的是,这两个词汇,正是送给剧中那些一直与雍正作对的政治敌人——八皇子胤禩和九皇子胤瑭的。 那么,为什么雍正会如此痛恨这两位兄弟呢?关键在于他们长期从事阴谋活动,尤其是胤禩,他不仅在雍正即位后暗中捣乱,还曾在背后勾结企图发动政变。这些行为直接威胁到了雍正的政权。而胤瑭,也并非善类,他曾与胤禩联合策划造反,甚至在酒楼茶馆四处传播谣言,恶意抹黑雍正。
因此,雍正对这两人的处理非常严苛。虽然历史上胤瑭是一个才智出众、擅长学习外来技术的皇子,但在雍正眼中,他无疑是最危险的对手之一。雍正绝不允许任何威胁他的势力存在。历史的结局也证明了雍正的果断和冷酷,他的政治手段几乎无可挑剔。